布袋戲的由來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演出上可分為前場與後場,前場即戲台部分,觀眾可見到操偶師傅操作人偶於戲台上的表演,後場則包括了操偶師、樂團和口白師傅。不管哪種形式表演,布袋戲的演出都需要有戲台,該戲台一方面作為區隔前後台以及觀眾與演出者之間的功能,一方面提供演出所需要的戲劇布景。

布袋戲發展之初,戲台較為簡陋,僅用扁擔,布廉架起簡易戲臺,後來布袋戲逐漸受歡迎,戲台也變得較為複雜,繼而誕生了早期的四角棚。該三至五公尺寬之戲棚其構造類似於一座小型土地廟,有四根柱子,中間是大廳,為戲偶活動的舞台,其四面之中,三面皆空,大廳中有一層交關屏,用來遮掩演藝人之用,早期的四角棚的裝飾及雕刻都較為簡單,但後期逐漸發展得更為複雜精緻,配合木雕技術以及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來製作戲台。
19世紀,布袋戲發展出六角棚戲台,又稱作稱彩樓,其在舞台的左右前方各加一個斜面,吸引左右兩側的觀眾,此種六角形舞台設計,雖戲台場寬雖未大幅度增加,卻使得戲台空間及視覺效果更加富變化。而此類美觀而裝飾豐富的戲台,雖然能吸引觀眾且本身即為雕刻的藝術品,但造價昂貴且搬運不易,因此並非所有戲班皆能夠負擔得起,因此在台灣於1930年代後,出現了一種看板式的彩繪戲棚。這類戲台的裝飾圖案全數以平面彩繪的方式製作,其造價便宜也易於搬運,且舞台效果並不輸給傳統戲台。至今,該戲棚仍為布袋戲團體演出的主要戲台選擇。










今年度雲林縣的兒童節活動相當精彩,布袋戲館不僅有館藏參觀,還有陶藝和紙雕、玩偶的製作課程,小朋友都玩的相當開心,課程於日後陸續還會開課,家長們要把握機會報名喔!

===========================================

兒童節相關報導:

玩樂教育正夯!蘇治芬打造孩子的天堂
2010/04/05

記者程斐詩/雲林報導

雲林縣的兒童節三天連假沒作業,許多大人帶小孩拿著「遊玩護照」,
到縣內指定60處景點蓋章,其中雲林故事館、布袋戲館和官邸兒童館除
了館藏參觀外,更推出戲偶、陶土製作課程,縣府有消防雲梯車體驗,
大人小孩玩的不亦樂乎,家長紛紛表示:「從玩樂中教育,是孩子最有
意義的作業!」




讓學童從遊玩中學習,並不是雲林縣第一次執行,縣長蘇治芬積極爭取經費開發縣內60處兒童教育景點,包括官邸兒童館、縣府親民空間、雲林故事館和虎尾布袋戲館…等,結合兒童遊憩與教育、科學、藝文、創意…等,孩子們不只能開心的遊玩,更能學習更多課堂以外的知識,打造一個「孩子的天堂」。




以玩具為教材 官邸兒童館

「這麼大的官邸我用不到,給孩子們用吧!」縣長蘇治芬的一句話,造
就官邸兒童館的落成,可見蘇治芬對兒童教育的重視,館內有多樣新奇
的益智玩具和書本,還設計了地上塗鴉區和每週的趣味課程,就是希望
從益智玩具中啟發兒童多元的創意,除了兒童館,在立委劉建國督促之
下,縣內多所學校準備成立「兒童玩具圖書館」,讓玩具成為學童教育
中不可或缺的教材。

虎尾布袋戲館 原來史豔文的故鄉在雲林
虎尾布袋戲館內,展示著享譽國際的黃俊雄布袋戲,徐徐如生的戲偶帶
出藝術與歷史,發展出虎尾的特色文化,許多小朋友進入布袋戲館後才
知道,原來史豔文的故鄉在雲林,家長們更像是進入了時光隧道,回味
著當年布袋戲在台灣造成的一鼓風潮。







歷史建築改造而成生動的雲林故事館
以虎尾郡守官邸改建的雲林故事館,有著濃濃日式風格,在掛著晴天娃
娃的屋簷下,志工們用著復古的道具和繪本說故事,更教導故事館每個
建築內的不同特色,小朋友們聽的相當入迷,家長們也紛紛為孩子報名
下個場次,活動相當熱門。而館外的休憩場地更是當地民眾散步、聊天
的最佳地點。







積極開發「學童們的戶外教室」
在三年前一陣廢校、拼校聲浪中,蘇治芬縣長推出「小校轉型」計劃,
讓小校以發展特色教學得以保存。林內成功國小的學生上課是走出教室
,以觀賞紫斑蝶教導動植物環境生態;古坑樟湖國小被教育部選為台灣
100在地遊學路線之一,參訪與取經團絡繹不絕,縣府利用最自然的環境
,當作兒童們的戶外教室,成為雲林玩樂教育的最大優勢。

雖然身為農業縣,許多年輕人口外流,城市與鄉下的差距是一定有的,
但近年的雲林縣已不是外界所解讀為「窮鄉僻壤」,縣府爭取中央資源不
利,反而利用最珍貴的天然、歷史資源,為兒童們打造一個以結合玩樂與
教育的學習天堂,誰說鄉下的孩子教育一定落後呢?從玩樂中教育,也許
是孩子最有意義的作業!

以上新聞載自NOWNews新聞網

關於布袋戲館




原為虎尾郡役所,其位於虎尾鎮林森路與中山路的交會處是在市街精華區上,於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建造,為一棟三合院、二層樓的半木造廳舍,也是虎尾地區最具氣勢的官方建築。在日據時代是虎尾地區的行政及治安機關,國民政府時代則是虎尾地區區屬所在地(區公所),在實施地方自治後又改制為虎尾警察局。民國86年時虎尾舉辦「虎溪躍渡大崙腳」全國文藝季,重現虎尾郡役所的價值,並在三年後(民國89年、西元2000年)登錄為雲林縣歷史建築,免除被拆之命運,而後規劃為虎尾地方重要的傳統藝術─布袋戲主題館,讓有「布袋戲故鄉」之稱的虎尾突顯出地方特色。


虎尾郡役所他在空間上見證到虎尾地區的發展,也是台灣少數留存的日據時代郡役所。虎尾郡役所的特築特色為:融合多種試驗風格的「半木造」建築,混合木料及其他材質之建築,他的紅磚式建築影響了當時代虎尾地區建築風格更保留了台灣現在少見的平衡錘式推拉窗。


布袋戲館主要的發展方向,除了實物的展示外,更期望利用現代科技將偶戲精美之處展示推廣。在空間規劃上,除了展示空間外,另有飲料休息區、戶外野台戲區、教學區、展示區,可供民眾多方利用。


布袋戲的別名又為掌中戲,而布袋戲在台灣歷經日治、國民政府時期因不同的政治考量、風土民情,在內容及表演形式上有不同的發展。例如以推展皇民化運動的皇民化布袋戲、以武打劍俠為主要劇情內容的武俠戲。野台戲戲偶、內台金光戲戲偶、電視布袋戲戲偶、外台民戲所使用的戲偶在比例及造型上各有可觀之處。布袋戲也是集雕刻、彩繪、刺繡、口白、樂曲等多方藝術,是傳統廟會儀式中重要的酬神及娛人活動。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林森路一段498號
電話:05-6313080、05-636-4826、05-6361710(咖啡館)
休館日期:星期一、星期二休館
參觀時間:開館日星期三~五、日10時至18時、六10時至19時(中午不休館)
服務人員:蔡佳紋小姐


交通資訊:
國道1號→斗南交流道下→往虎尾、北港
國道3號→斗六古坑系統交流道→78線東西快速道路→虎尾交流道
門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