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在台灣的演變與改革



(一) 戲台:
木雕小戲台,方形,前後有四根龍柱。其前方柱子掛上一富對聯,晝寫「千里路途三五步,百萬軍兵六七人」。或「一口說出千古事,十指能操百萬兵」之類的文詞。四根子外圍有一對獅子座或蓮花座,三面前方設矮欄扞,稱作「勾欄」。寬約四尺半、高亦四尺半,結構簡單,俗稱「四角棚」。後來雕刻越來越精緻,模仿一般廟宇,有殿堂、閣樓、龍鳳飛簷,雕梁畫棟,所以稱「彩樓」。
戲台的側有兩塊遮飾屏,又叫劇目屏。底座雕刻一些故事人物、藻草,叫「鬼仔坪」,是木偶跳弄的地方。坪上左右兩邊各有出、入門,叫出將、入相。中間掛著兩塊布稱「交關屏」,又叫「小人籬」。演師可以從此處,觀看台前木偶及觀眾。
木偶:高約六~八寸左右,頭約雞蛋大小。
音樂:以潮調、南管、北管等三種。
劇情:以民間小說﹙古書戲﹚為主。
有根源的戲班,往往有自家的名劇,叫「籠底戲」。
題材都是公堂、愛情、科名、神仙或歷史劇。
主演者須有相當的文學基礎,台詞務求文雅、俚俗。
燈光:花生油燈,後來改用電土燈。
其他:以木屐踐踏木板,碰碰聲響,配合武打動作。
(二)抗戰時期: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中日暴發戰爭,日本殖民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演出傳統的布袋戲,直到民國三十年,經由地方文化,關心人士陳情,日本政府才答應允許演出,但演變改革為:
戲台:彩繪布景取代雕刻的彩樓。
木偶:高約一尺二,全部改為日本人造型。
音樂:傳統樂器,鑼、鼓、絃、吹,全部不準使用,改用唱片,放日本音樂。
劇情:全部以日本民間小說為題材。
燈光:電土燈。
影響:經由皇民化運動,傳統布袋戲古典的風格藝術逐漸消失,而孕育出另一種形態「劍俠戲」、「金光戲」。
(三)光復時期: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各類劇團又再度活躍,但又因發生二二八政治事件,政府實施戒嚴令,局勢呈緊張狀態,對野台戲嚴格管制,有實力的布袋戲團紛紛走進室內(戲院)發展,又造成了另一波的改革。
戲台:仍是彩繪布景。
木偶:高約一尺四寸以上。頭如拳大,甚至更大。造型怪異,用油漆、夜光漆彩繪臉譜。註:螢光木偶。
劇情:劍俠戲、金光戲,有編劇、導演產生,編排連本戲,沒完沒了。
音樂:各種流行歌、樂曲。
燈光:電燈、水銀燈,各種彩幻燈。
武打氣氛:火藥炮、電音效果。
(四)現代電視布袋戲。
戲台:仍以彩繪為主。
木偶:高約一尺六 一尺八 二尺 二尺二。基本以電視木偶為準。
劇情:仍以金光戲加科幻。
音樂:各種CD片、MD、電腦特效。 錄音團出現。










頭盔、服飾、兵器、雜具




(一)頭盔
冠、盔、帽、巾總稱為「頭盔」,形式很多,大至分為硬盔跟軟巾兩種。硬盔係牽粉線於盔帽上,成圖樣後貼上金箔,再綴上絨球、珠子;軟巾則於綢緞繡好圖樣,黏於剪裁好之硬紙板,燙平摺成帽式後,再盤上金蔥,鑲綴珠玉,配以絨球。
(二)服飾
布袋戲服如一般傳統大戲的裝扮,在戲劇性服飾上大都仿造明制,間而參考漢、唐、宋、元之服飾,其後又有清朝服。為了配合手掌之舞動,其形狀略呈方形,無論在做工、質料、裝飾、服色上皆極考究,縫針、刺繡、盤金或綴珠,一針一線皆嚴謹認真。
(三)兵器
兵器為武戲不可缺少之道具,其作用可使武戲看來逼真緊湊、熱鬧好看、且能櫬托武將之威武氣慨。
(四)雜具
為配合劇情和加強戲劇效果,布袋戲備有不少雜具,種類繁多、小巧可愛,其中以桌、椅最為常見,用途也最廣,除桌、椅本身之功用外,尚可當門、牆、船、舟、車、機關…..等,且依擺法之不同,又可象徵山丘、橋樑、高台、斷崖…..。
此外尚有文房四寶、茶壺、茶杯、燭台、飛刀、飛劍、扇子、刑具、包袱、金光布…..。金光布也有多種用途,可代表金光、快速身影、火燄、水、劍光…等。

古典布袋戲的角色大致可分為6大類

(一)生:一般常見的男性,可依年齡的大小再細分角色:
花童 十歲以下的男童
花童生仔 十歲到十八歲的男孩
文生或武生 青年男性
鬚文 中年男性,通常是三十歲以上
黲文 比鬚文年紀大,鬍鬚黑白摻半
春公 六十歲以上鬍鬚全白的老人
白闊 七、八十歲的老人,身份地位較春公為低
(二)旦:所有女性的角色,依年齡、遭遇和個性劃分:
結鬃旦 年紀最小的女童,其中有結鬃旦和雙結鬃旦的變化
齊眉旦 十七、八歲少女,髮型為前額有瀏海
青衣旦 十七、八歲少女,額頭上有貼片
梅蘭芳旦 仿梅蘭芳復古頭造型的少女
圓眉旦 中年已婚的婦女
開面旦 中年守寡的婦女
黲旦 頭髮黑白摻半的中年人
白髮旦 老婦人
嫻旦 年幼的婢女
毒旦 陰險毒辣、心機重重者
散髮旦 落魄逃難潦倒者
赤腳卻旦 較卻老旦年輕,心術不正、喜搬弄是非者
卻老旦 中年之三姑六婆,歷經人事滄桑,舉止誇張者
下女旦 與大頭旦、憨童旦、闊嘴旦同為下女、村姑或媒婆之類的滑稽人物
花面旦 面醜或番女之旦
女扮旦 女扮男裝者
(三)淨:指花臉,性格上有某些偏執之人,如粗豪富血性者或陰鷙之人
黑花 孔武有力、行事端正的武將之類。依年齡分為黑花仔、黑大花、白鬚黑大花等
紅花 赤膽中心,勇敢正直之人,比黑花還穩重。依年齡又分為紅花仔、紅大花、白鬚紅大花等
青花 奸逆邪惡之人,依年齡可分為青花仔、青大花、白鬚青大花等
紅關 介於生淨間的人,多屬剛烈忠貞之人,有紅關仔、紅關、白鬚紅關等
白奸 圓眼奸臣
文奸 細眼奸臣
斜目 眼睛圓滾,倒吊眉,鼻唇擠成一團,多為懦弱糊塗的官吏
北仔 分為金、銀、紅、白、黑、青、黃七類,金為財神的化身,餘者大多為綠林人物。


(四)末:早期戲曲開場時簡介劇情的人稱之為末。在劇中扮演老人的角色亦稱末角,生、旦、淨、丑中皆有末角,例如公末是只年長的男性老者。
黲文 比鬚文年紀大,鬍鬚黑白摻半
春公 六十歲以上鬍鬚全白的老人
白闊 七、八十歲的老人,身份地位較春公為低




(五)丑:與淨同為性格上有些偏差之人,只是以滑稽的方式呈現
小笑 舉足輕薄,常鬧笑話者
笑生 紈褲子弟,多奸人之後
三花笑 亦淨亦丑,白鼻樑者,較笑生為醜之反派人物
紅鬚笑 介於生丑之間,屬正派機智之人
長鬚笑 師爺帳房之流
紅猴 可演正反派的人物,程咬金一角由紅猴飾之,另可扮演反賊之家將等
七丑 切嘴、臭頭、殺手頭、人相、黑賊仔、憨童、大頭為布袋戲特定的角色,大都充當奴僕、店小二、嘍囉之類,另有街頭慶紅賊仔、凹目人相等皆屬此類,亦有人將此類角色歸類為雜類


(六)雜:神仙、鬼怪、動物偶頭等皆屬之,如七爺、八爺、海龍王、孫悟空、沙僧等,另有一些專用的偶頭,如包公、關公、南極仙翁、張天師等等。

布袋戲沿革與源流




在我們台灣地方,布袋戲又稱掌中戲,掌中戲就是布袋戲,這個名詞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一)由於木偶的衣服用布縫製而成,人手插入其內,猶如托弄布袋。

(二)這種戲的原始形態,是一種籃布袋的小木偶戲。「就是所謂的一人班,其舞台為二至三尺見方寬,台底到地面用一幅籃布,四面圍住」。

(三)「訛音」,俗名叫「被褡戲」。

(四)傳說三百年前明朝時,福建泉州有一位秀才,名叫:梁炳麟(亦有云孫巧仁),經綸滿腹,博學多才,屢赴應試,均不及第。有一天科期又屆,經劉姓好友之邀,逐一同赴京趕考。半途借宿九鯉湖仙公廟,見仙公廟人來人往,善男信女,進進出出。經打聽之下,都謂仙公很靈感,有求必應。遂擇日齋戒,焚香禮拜,祈求仙公庇佑,此次應試能順利得中,拜畢。當晚,梁生夢見一位白髮老公公,執筆在其手掌中寫下:「功名在掌中」五字。梁生醒後,自喜今科必能高中,金榜題名。豈知考試完後,放榜揭曉,依然名落孫山。而那位劉姓友人,沒有夢見白髮老公公,但卻榜上有名。於是梁生懊惱萬分,悵然而歸。一日發現村內人家有藝師來操演傀儡戲,深受歡迎。梁生靈機一動,即別出心裁,自製木偶,擎於掌上演弄,久之由熟生巧。再自編劇情、朗誦其平生所作詩文,一方面炫耀其才華,一方面藉以諷刺考官無目。風頭一出,遠近馳名,爭相聘請,演出接踵而來。不數年間,名揚八閩,至此始悟九鯉湖仙公所夢示「功名歸掌中」之謎。掌中戲之名亦由此而來。

布袋戲是由手掌玩弄木偶,再經由聲音表達而形成出來的一個人間小世界。

最早是由古代宗教引發出來的。先是靜止木偶,如作法用的紙人、土偶、草人,再演變成動態的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

傀儡戲在宋代最流行,據考查共有五種:

(一)懸絲傀儡。(二) 杖頭傀儡。(三) 藥發傀儡。(四) 肉傀儡。(五) 水傀儡。

布袋戲分佈很廣,但真正有規模的組織,則在福建、台灣一帶。唐宋時期,福建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因為地近海洋,是中國的大貿易港,民生富庶,市鎮繁榮,禮樂鼎盛。雕刻、刺繡、漆繪都很著名。再加上優雅的南管、潮樂,促式了此戲具備的行頭、戲台及音樂的完美架構。演出型態也由最早的一人班,演變成大型戲劇。分為前、後場。前場有三位操弄木偶的師父,後場有四、五位奏樂先生。舞台也變為寬高五、六尺的木雕戲台;生、旦、淨、末、丑木偶樣樣齊備,劇情豐富。文戲、武戲、神鬼、魔、妖鬥法,變化多端,堪與「伶戲」相比。




這是5/26到布袋戲館支援所拍攝的照片
一磚一瓦都值得你細細品味~


這是用襪子跟廢棄布料做成的戲偶~~超可愛的喔!!



好多小朋友跟家長都在努力的作屬於自己的戲偶



這天很榮幸邀請到縣長
縣長還親自編了一個小故事給小朋友聽
跟小朋友一起同樂




這是另一個手拉坯的創作~很受小朋友喜愛喔!!
小朋友的功力還不錯呢~我還是不要獻醜了~~


這是一樓展間的人物~左邊這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就是"有錢的踢一邊 看來看去還是有氣魄的人卡甲意..."
那個鼎鼎有名的"非常女"~本尊呢~~~~
這是駐館的雕刻師傅~
一尊尊美麗的戲偶就是從他手上細細刻劃而來的
認真的男人最帥了~~有戲偶的問題都可以問他喔!!
旁邊也有販賣的戲偶~
戲偶迷可以帶自己喜愛的戲偶回家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