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台灣地方,布袋戲又稱掌中戲,掌中戲就是布袋戲,這個名詞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一)由於木偶的衣服用布縫製而成,人手插入其內,猶如托弄布袋。
(二)這種戲的原始形態,是一種籃布袋的小木偶戲。「就是所謂的一人班,其舞台為二至三尺見方寬,台底到地面用一幅籃布,四面圍住」。
(三)「訛音」,俗名叫「被褡戲」。
(四)傳說三百年前明朝時,福建泉州有一位秀才,名叫:梁炳麟(亦有云孫巧仁),經綸滿腹,博學多才,屢赴應試,均不及第。有一天科期又屆,經劉姓好友之邀,逐一同赴京趕考。半途借宿九鯉湖仙公廟,見仙公廟人來人往,善男信女,進進出出。經打聽之下,都謂仙公很靈感,有求必應。遂擇日齋戒,焚香禮拜,祈求仙公庇佑,此次應試能順利得中,拜畢。當晚,梁生夢見一位白髮老公公,執筆在其手掌中寫下:「功名在掌中」五字。梁生醒後,自喜今科必能高中,金榜題名。豈知考試完後,放榜揭曉,依然名落孫山。而那位劉姓友人,沒有夢見白髮老公公,但卻榜上有名。於是梁生懊惱萬分,悵然而歸。一日發現村內人家有藝師來操演傀儡戲,深受歡迎。梁生靈機一動,即別出心裁,自製木偶,擎於掌上演弄,久之由熟生巧。再自編劇情、朗誦其平生所作詩文,一方面炫耀其才華,一方面藉以諷刺考官無目。風頭一出,遠近馳名,爭相聘請,演出接踵而來。不數年間,名揚八閩,至此始悟九鯉湖仙公所夢示「功名歸掌中」之謎。掌中戲之名亦由此而來。
布袋戲是由手掌玩弄木偶,再經由聲音表達而形成出來的一個人間小世界。
最早是由古代宗教引發出來的。先是靜止木偶,如作法用的紙人、土偶、草人,再演變成動態的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
傀儡戲在宋代最流行,據考查共有五種:
(一)懸絲傀儡。(二) 杖頭傀儡。(三) 藥發傀儡。(四) 肉傀儡。(五) 水傀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